《市场嘹望》:展翅"南洋"的雄鹰——鲁加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4-25浏览次数:3568

  名仕档案:鲁加升:1961年生人,祖籍江苏徐州。厦门南洋学院董事长、院长,中共党员,副教授。毕业于国家15所重点院校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留校后25岁即走上处级领导岗位,是八十年代国内最早提拔的年轻处级干部之一。后在航空工业部、国家科委的大型企业和自办企业工作多年,担任过多家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多次被评为国家部级优秀教师和省、市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并当选为全国团十二大代表,曾受到总书记、委员长、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近年来,被授予 "中华爱国英才"、"新世纪中国改革人物"等称号,被推选为"中国高中生最钦佩的民办大学校长","新时代中国改革之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顾问,《求学》杂志资深顾问,《中国民办教育》杂志编委会副主任,《21世纪教育》杂志副理事长。曾先后在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和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

    投身教育,就是播种希望  在没见到鲁加升之前,心中暗想,这么多的光环加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会是怎样一个高不可攀的传奇式人物。直到他迎面走来,带着他亲切的笑容和明亮的眼神,我才知道大家口口相传的"大人物",竟然是这样一个干净儒雅的男人。
  我们的谈话,很自然地从他的"南洋奇迹"展开。  鲁加升说:"投身教育,就是播种希望"。这句肺腑之言道出了他热心教育、培养人才的全部意义。这句肺腑之言的道出,不仅因为他曾长期从事过高等教育,深知教育的重要;也因为他在后来从事企业管理中更加清楚社会对高素质实用人才的需求;还因为他自己亲身办学成为一校之长后对事业、对学生、对人才由衷地热爱。他常说,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南洋的学生一天天进步,只要学生都成才了,我就什么疲劳烦恼都没有了,什么困难、什么压力都顶得住。
  如今的厦门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南洋学院的,从当初的仅仅二百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拥有万名在校生的中国优秀民办高校,祖国教育事业的志同者之前,还是先不说的好。于是,他踏上了漫无边际的寻访之路,寻找真正意义上懂教育,爱教育的合作伙伴……
       漫漫寻求的长路
  从美国到法国、从台湾到香港、从北京到大西北,一位位洽谈与协商,一家家考察与论证,鲁加升终于确定了15位创办发起人。
这15位创办发起人均系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博士、教授)、企业家,有6位在海外工作,有9位在国内发展。当时年龄最大的39岁,最年轻的34岁,他们中,有在美国留学、创业的美国OLD电脑公司董事长曹树声博士,有在法国从事中欧交流的欧洲华人青年联合会主席张宏先生,有香港青年企业家黄沈滨女士,有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记者、青年企业家林志民先生,有国家部级青年专家李四海博士,有曾在政府部门和银行企业从业的优秀人才……鲁加升寻找到的这些人,都是各行各业的成功者,都有一颗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的博爱之心。
  就是这样的一批人,奠定了南洋学院,成就了南洋学院。
  与此同时,鲁加升又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内外著名大学、企业及科研机构重金聘请了一批管理和教学骨干。经过了千辛万苦,鲁加升终于如愿以偿--2000年7月18日,院董事会决定,在厦门市政府东侧300米,距火车站3000米,距东渡海滨3000米,距高崎国际机场9000米的地方选定了校址。这群"真心想办教育的人"要在厦门实现他们的梦想,创办一所全国一流的民办高校。
  学院成立了,可是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难。而鲁加升则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心态经营着南洋学院那幅雄鹰展翅的美丽图景。
  鲁加升从学院成立伊始,就站在谋全局的高度上,为南洋学院的长远发展做好了全盘的准备。他拼命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让之发挥到极限。他的大脑像一架上了发条的闹钟,没有一分钟停止过思考。从校园的创建到校园将来的发展规模;从校园土地的征用到校园的一草一木的规划,无不渗透了他智慧的结晶,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他在工作中,也是一味地瘦下去,全然顾不得自己的事情。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事情,接无数个电话,大到合作办学,签订协议,小到学生的一些琐碎之事。但在鲁加升的眼里,事情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所有的事情他
必亲力亲为,丝毫没有一点怠慢的思想。鲁加升的两部电话,全天二十四小时为学生开放,为了学生的事情,他常常废寝忘食,抱病伏案,甚至挂着吊瓶办公,经常很晚回家或是早上四、五点钟就驱车到各个校区巡察。
     天使女儿眼中的"上帝"父亲
  鲁加升有一个美丽可爱若天使般的女儿,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儿,也被他狠心地"忘"在了一边,不是让她寄宿学校,就是让她独自一个人守在家里,连中考高考这样的人生大事,作父亲的也顾不上了。所以,年龄不大的女儿,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女儿自己的话说:"我是同龄人中最好的钟点工,我做家务是又快又好,如果有人在暑假请我去做点工,一定会非常满意的。"
  天使女儿认为自己的父亲真是一个全能的上帝,但这上帝不是她的,而是他的每一个学生的。他的学生都敬鲁加升若父亲一般,他们都说那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男人。
  女儿眼中的父亲,为了南洋学院的每一个学生实在是太忙太累了,累到没有时间和家人说上一句话,累到没有时间上街去给自己买一件衣服。她说:"爸爸的衣服都是我替他买的,而以我的年龄,也给他买不出什么像样的衣服,而他却穿此不疲。"爸爸的头发常年都是在家楼底下一个五元店的理发店里剪的,从来没有去过什么大的发廊一类的地方。
  在女儿的眼中,父亲是一个节俭的人,他的节俭不是表面的,而是一种内在的可贵品质。难以相信的是鲁加升的家至今还住在厦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小区没有任何保安物业,而且周围环境相当不好,经常有一些小偷光顾那个地方。有一次就有小偷在他们家的门前徘徊,那时天色已晚,女儿独自一人在家,她知道外面可能是一个坏人,但同时她不得不告诫自己不能害怕,因为害怕帮不了她,最终她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在房间里制造了各种声音,还学大人的讲话,才吓走了小偷。对这样的一幕,鲁加升只是轻描淡写地认为那是女儿的疑心所致,弄得她哭笑
不得。后来,天使女儿说:"还好,那个小偷没有进来,如果进来了,一定会让他大失所望的,因为家里的家俱都是破旧不堪的,除了她房间的一台空调稍微新一点外,其它的东西,都是小偷看不上眼的。"
  天使女儿曾经对父亲的这种做法不解,她问父亲:"我们并不是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买一幢稍微好点的房子住呢?" 对女儿的问题,鲁加升连想都没想就说:"我们在厦门买房子,再加上装修,可能要一百来万,可是一百来万对学校来说,可是一小幢教学楼啊!"懂事的女儿听了这话以后,从此再也没有提买房子的事情。
  鲁加升经常连夜开车赶往全国各地去考察,有一次鲁加升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开了几天几夜的车,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天使女儿对父亲心疼极了,一直用手捂着胸口为爸爸默默祈祷。可是无论多累,鲁加升就是舍不得为自己雇一个司机,在他的概念里,雇用一个司机,只是服务于他一人,如果那个司机去开校车,就可以服务好多的人。这就是鲁加升的思维方式,永远想让自己最少的资源服务于最多的大众。
  对于自己经常一个人在家,只能用电话和爸爸说上一两句话这件事,天使女儿更是没有一点的办法,她太理解父亲了,她深知自己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有操心不完的事。
          只愿桃李满天下
  鲁加升是劳累的,同时可以说,鲁加升也是幸福的,先是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再是一帮良师益友给了鲁加升无穷的力量。不管南洋学院的成功后面究竟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风雨的洗炼,弄潮人的那种精神让鲁加升及他的伙伴们引以为自豪。
  有人经常不解鲁加升创办南洋学院的这一做法。他们问过鲁加升,为什么不用相同的投入资产去投资企业呢,那样获得的回报和利益将是不可估量的。鲁加升笑了,他说,也许我去做企业,可以为自己挣来很多的钱,可是那些钱只是一时的,今天有也许明天就没有了。而我办教育,将是一个永远的回报,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服务于社会,给社会创造了无穷多的财富。现在,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办学也可以赚大钱,各个地方也出现了"教育热"。但是鲁加升却说,办学也许可以赚钱,但我们绝不是为了赚钱而办学,一味想赚钱的人也绝对办不好学校。我们南洋学院信奉的永远是社会效益(人才培养)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办学宗旨。
  鲁加升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他要求南洋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要懂外语、外事、外贸和外交礼仪,知识结构不能单一,要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  
经过鲁加升五年多的努力,如今的厦门南洋学院已与国际教育成功接轨,充分发挥了其海外董事的优势,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几十所大学建立联系,并达成合作办学意向。
  现在的南洋学院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一路辉煌的。可鲁加升在南洋学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面前,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他的心中,仍有着十分明确的更高更远的目标。
他要把眼前的这艘"小船"变成迎风破浪立潮头的"大船"。
  最后,他说自己最大的欣慰不是南洋学院表面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希望自己真正能桃李满天下。(原载《市场嘹望》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