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传承工匠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 鲁加升:深耕职教 此生不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1-21浏览次数:1

“今年我们的学生就业情况非常好。不光是今年,这些年都很好,毕业生不够分。还没到毕业季,我们的学生有很多都提前找好工作了!”

“就业好,招生一定好!我们的学生从一进来,就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等到毕业时早已成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适应岗位技术要求、理论与技能都过关的技能人才,广受企业好评。”

……

提起“我们的学生”,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社常务理事、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创办人鲁加升格外热情而自豪,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作为职教先锋,鲁加升履历丰富,他曾在重点本科院校工作,又到沿海开放地区创业经商。有感于实用性人才的匮乏,他联合同道发起创办厦门第一所个人出资设立的现代民办高校——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鲁加升带领团队坚持将治理效能提升作为统领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坚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历经二十三载风雨兼程、探索实践,而今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已逐渐形成了以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坚持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创新、坚持以质量和特色取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坚持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为核心的“五个坚持”办学方略,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新时代评价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评价指标。”这是鲁加升的职业教育理念,也是他从学院创办至今一直坚持的办学方向。

以此为基础,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53.7%,都有企业工作或顶岗经历,有境(国)外留学、访学、培训经历的教师比例在不断增加。这就从源头上解决了校企融合的问题。老师们在授课中,自然而然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另外46.3%的老师,鲁加升说,在教师不影响自身备课、教学的前提下,学院鼓励、支持老师创业,“每位老师都可以自己开办工作室、公司,并且老师的工作室、公司要无偿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有过实践的老师和空谈理论的老师,授课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且老师带着学生进行实习实践,也是现代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一举两得。”

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鲁加升说,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老师的教学思路,从一开始就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围绕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校地共生、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着力实现职业院校与合作主体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做真、做实、做优。

目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设有二级学院13个、专业44个,以及与福建、厦门经济紧密对接的专业群10个。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对接一个优质企业,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我们学校,二级学院必须配备一名来自企业的副院长,负责瞄准市场需求,把握专业方向,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这项制度我们已经执行了十年。”鲁加升说。学校橱柜学院、特种机器人学院和无人机产业学院分别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中联数字商贸产业学院分别入选厦门市第一批、第二批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由学校牵头组成的厦门市旅游职教集团先后被评选为“福建省示范职教集团”“全国示范职教集团”。

与此同时,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在福建省高校中率先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校行政设立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能力提升,通过实施“四有”好老师红专发展规划,推进产教融合、政校行企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南洋学者计划、企业副院长配置、双师型教师认定、新教师一对一帮扶、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校内学术讲座遴选、教师素质拓展等众多项目,实现体系化布局、项目化推进、分类化培养,不断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迈向新高度。

2020年4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百个典型案例。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体系化布局 项目化推进 分类化培养》入选其中,并位列全国1423所职业院校第16位、民办高职院校第1位。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让每个学生成长为适合自己的样子

在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每次学生和家长一起到学院进行专业咨询时,老师们都更看重学生的爱好和选择。“人只有喜欢的事,才会肯下功夫、肯吃苦,在我们这里选择专业,学生的意见是第一位的。”鲁加升说。看重学生,因材施教,是他为南洋学院设定的一条重要办学原则。

在鲁加升看来,职业院校首先要清楚自身教育理念,从怎样看待学生、请什么样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上做好教育规划,要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因此,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的同时,他着力构建“三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重视“三特”学生培养,积极把“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实践。

学校+企业+学生的“三元制”模式,是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独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鲁加升说,除了校企合作,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还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设立勤工助学中心,为在校生提供岗位,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厦门企业兼职,为就业、创业积累经验。学生从进入学校起,每天下午下课后,就会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这些实践岗位,有的是学院联系的对口企业,有的是学生自己找的岗位,实习获得的报酬全部归学生所有。“他们每天晚上在企业实习实操的时间,差不多相当于半天工作时间。这样一个学生从大一到大三,仅课余时间的实习量,就与学习时间相当。如果再算上寒暑假,等到学生毕业时,早已成为一个游刃有余的成熟技能人才。这样的学生,企业当然争着要。”鲁加升说。

在熟悉职业技能的同时,社会实践、岗位实习也让这些“三观”形成期的学生,初尝到劳动的辛苦和光荣。“原来花父母的钱时,很多同学觉得钱来得容易,用起来也不珍惜。现在自己实习,付出艰苦劳动才能获得报酬,体会到赚钱的辛劳,也就更加勤俭。”鲁加升说,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参与劳动的观念无形中就树立起来了。有些同学用自己赚的第一笔“工资”给家人买了礼物,这样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是课堂上讲再多道理也难以达到的。

创建23年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已为全国累计培养6万多名毕业生,为福建省输送了约4万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届毕业生创业率曾连续3年超过10%,就业率连续19年超过99%。这其中,应届毕业生创业率是个让人感到惊讶的数字,持续多年高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的平均水平。

鲁加升却觉得,这样的成绩,是水到渠成。2000年,刚成立的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就提出要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2005年,学院设立创业基金,为创业学生提供经济动力;2007年,开设创意、创新、创业“三创”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高校,‘三创’教育一直是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的办学之本,自创办以来就倡导创业,同时开设‘三创’课程、设立百万创业基金、设立创客家园、打造大学生创就业教育基地等,不断升级学校软硬件设备,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在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毕业生中,有借助学校6万元人民币创业基金起步,将公司做成上交所上市企业的董事长郑智勇;有收购宁波冠军照明企业、登上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舞台做创业经验报告的冠军时代(福建)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炳辉;也有创办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家政”公司,拥有上万名员工的好慷(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彬……“好慷在家的标准化服务助推规模化发展,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郑智勇向学校捐赠了100万元‘慧赢教育创业基金’,鼓励学弟学妹们学习创业。”提起学生们的创业成就和对母校的反哺,鲁加升如数家珍,倍感欣慰。

鲁加升说,职业院校要在办学过程中找到自身培养特色,创新培养模式的同时更要敢于引领与示范。

“人人皆可成才”是鲁加升的办学信条。他对自己和学院老师的要求就是,通过创新教育实践,让“人人尽展其才”。鲁加升会针对特别优秀、特别调皮、特殊身体条件的“三特”学生召开全校研讨会,专门针对他们的特质研究培养方案。“如果孩子没成才,就是老师和学校没有培养好。”

23年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招收过被多所院校拒之门外的失足少年,也招收一定比例的残疾学生,并通过订制化课程将他们一一培养成才。鲁加升说,残疾学生的家庭很多比较贫困,学校不仅教给他们一技之长,而且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能力、坚定信心走好将来的人生之路,“他们在劳动技能和心理素养上得到双重提升,毕业后不仅可以养活自己,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而且有希望自己闯出一番天地。”

厦门学生林婕一出生就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腿脚不便,也不能正常说话。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她于2003年成为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广告与装潢设计专业学生。又是一番不懈努力,林婕不仅顺利修完学业,还在多项专业竞赛中获奖。因自强不息的精神,她被评为“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之一,现就职于厦门路桥景观艺术有限公司;莆田学生叶建凡,13岁时因不慎触碰到高压电导致双手截肢,但他最终以高出录取线80分的成绩考到厦门南洋职业学院2010级商务日语专业。鲁加升对残疾学生的关怀不只是在校期间,毕业后一样牵挂着。他带队参加林婕的国画展,也还记得,“叶建凡很厉害,工作几年之后,自己选择了辞职创业,现在已经开起了规模很大的公司。”

“现在,每年都有很多残疾同学报考我们学院,我们也在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人文关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经,鲁加升在深圳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演讲时,将主题设为“给这些孩子多一点爱”,他说,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吁之声。

面向职业所需办职业教育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鲁加升无疑是那个年代最让人引以为傲的“天之骄子”。但和很多人不同,他的思路和视野从不局限于象牙塔,从不高高在上,而是一开始就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人成长成才最终要与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紧密相连。

1983年大学毕业后,鲁加升留校任职校团委书记。在此期间,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已经在他心中成形。“我们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长成才。当团委书记时我就意识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光靠学校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加入社会实践。”鲁加升回忆到。那时,改革开放大潮刚起,区域流动远不像今天这样活跃,大多数大学生社会实践都安排在学校所在城市周围的厂矿农村,但鲁加升觉得不够,“大学生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1985年,鲁加升到深圳出差,那是他第一次到深圳,经济特区的活力和发展速度带给他很多震撼和感触。他决心要让学生们感受改革开放先锋的澎湃与激情。他通过朋友几经联系,终于带着一队学生利用假期来到深圳,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

1989年,鲁加升下海经商,从古都西安来到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再次站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厦门经济特区,从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到成为央企的执行董事、总经理。

丰富的经历相叠加,让他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问题有了切身感受和更清晰的认知。“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培养高等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距较远。很多大学毕业生,企业不能招来就用。学生没岗位、企业没人用。”

基于此,鲁加升和15位海内外中青年企业家、学者撰写了第一份关于成立特区实用人才培训学院的可行性报告。1999年11月,筹建处挂牌。至世纪之交,可行性报告从纸面文字变为现实,有感于福建人“下南洋”不屈不挠的拼劲闯劲、创业精神,他们最终将学校定名为“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这也是个人发起创办的厦门第一家现代民办职业学院。

创建之初,因当时社会环境、民众意识、办学资金等多方面原因,学院只有三间租来的闲置厂房,办学之艰,难以与外人道。纵然遍尝艰辛,鲁加升在办学要求上从不含糊,他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四处筹资加大投入,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们的生源多数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有用之才。”

“我们要竭尽所能,输送实用新型人才,在特区筑牢南洋之魂!”因而在学校进入正轨后, 鲁加升便积极与厦门多家企业协商,签署了定向人才输送协议,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直接解决了学生的就业之忧。2003年,刚刚创办三年的厦门南洋职业学院送走第一批毕业生120人,“他们全部找到了工作”。2005年毕业季,来学校招聘的企业达到1000家,此后数量不断攀升,“以至于我们需要限制前来学校招聘企业的数量,我们没有那么多毕业生提供,大家早都有了去处。”鲁加升笑着说,颇有些“凡尔赛”的自豪感。

如今,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已在厦门市翔安区拥有占地60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绿树成荫,书香四溢,如诗如画。设计校园时,鲁加升坚持将校内最好的地段作为学生用地,将最美的景色展示给学生。截至目前,学校多项专利、著作权成果被应用到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器等领域。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数十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世界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2020年,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创建20周年。一本《天天向上——从南洋走出的学子们》付梓出版,鲁加升在序言中写道:“拼搏奋斗才是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的要义, 也是南洋英才薪火相传之本真。”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这是该法制定近26年来的首次修订。在鲁加升看来,在法律上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无疑是非常利好的政策,他期待并相信:职业教育的春天,脚步愈来愈近。而他,将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加油助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Mk9hG1ALhFDw6gAGK342Q